七塔文著

人生之路

发布日期:2018-02-06 作者: 耕云

一、爱心的强弱决定人格的高低

《大学》一开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这一句的第一个“明”是动词,是觉知、明了的意思;接下来的“明德”是名词,指的就是每个人的本觉(本具)之性。一如《中庸》开头所说的“天命之谓性”,“天”就是自然、天然,意思是说我们每个人的本心、本性是原本如此的,不假外求,也不是通过修行然后才有的,在天地未生以前就已经存在,也就是说在威音王佛(佛经记载最早、最初的一尊佛)尚未出生以前,“明德”之性(原本的自我)就早已存在,无始无终,它就是光明和永恒。

谈爱心,为什么一开始就这么讲呢?因为我们每个人原有、本具之性,就是“爱”的别名,它至大至刚,也至精至柔,无所不包、无所不能,无时不在、须臾不离,离不开也甩不掉,因为它就是至真、至善、至美的生命本体。再夸大一点来讲(但也是实在话),天地由它而生,宇宙因它而有,古圣、先贤、诸佛、上帝……皆从它那里生出来,它为万有之母、是天地之根。

这样的讲法,叫一向以表层意识为主、以四大色身血肉之躯为自我的我们很难接受,因为我们总认为自己很渺小,渺如沧海之一粟,因而妄自菲薄,不敢有大胆的作为。但是,像孟子的“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文天祥的一股浩然正气、视死甘如饴,乃至庄子说的“生者,寄也;死者,归也”……由历史记载的这些人物可以看出,他们绝不是“迷头认影”认同虚幻的人,因为他们向自己原本的“明德”(本具天然之性)去发掘、探索、开采、使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所以他们的成就巍然超群,他们的智慧之光超越了时间、空间,而永恒地存在着。

如何分辨人格的高低?从心(爱)的源头着眼,便是个分界线,也就是以“爱”心的强弱来判别。凡是成大事、立大业的人,必定是大心、大量且具有大“爱”的人。善用其心、能够超佛越祖的人,他的作为必定与日月同光,永恒不朽,因为他与存在的一切是一体的、是“不二”的、是无与伦比的。

人世间的这个天地,佛经上叫它为“瞻部洲”,是个圣凡同居的场所。圣贤、才智、平庸、愚劣的区别,概以其心量的大小而有所差异。大心者,眼光大、心胸大、度量大、抱负大、决心大、勇气大、爱心大、耐心大……因而成就了大人之“大”,他们让人生充满了光彩与美丽,洋溢着蓬勃焕发的朝气;他们把“爱”心扩大到极点,就能够“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同其德”、“与日月同其光”,而缔造了充满“爱”的光辉人生。相反地,可就等而下之了,“小人”之所以会形成其“小”,恶人之所以成为“恶”,也只因为他们的天性被私欲所蔽,灵明之“光”被遮盖,无量无限的“爱”心被埋没;他们的所作所为、一举一动完全不能超越自私的“小”:眼光小(目光如豆)、心胸小(容纳不下比他强的人)、度量小(动不动就发火、生气)、抱负小(成不了大事),满脑子的自私、自利,不仅把自己搞得满身污秽、黯然无光,而且使接近他的人都会感到一阵寒气、浑身不自在,赶快“敬而远之”!

孟子说:“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人如果不净化自己、不升华自己的心、不把自己的“爱”心扩大,那的确与禽兽的差别已无“几希”。试想:不论圣凡、贤愚,都具有相同的本心,善用者则上上升进,不善用者则辗转下堕。生为“万物之灵”的人,总该具有知所取舍的能力吧!

二、爱的禀赋决定了人的品质

俗语说“从小看大,三岁看老”,说明人的品质多少是带有先天性的,也即是与生俱来的。

过去有一部电影叫《纯纯的爱》。我们不必去想那个故事,只这“纯纯的爱”四个字,就非常耐人寻味。

“纯纯”:纯一无杂。不管是任何事、物,只要是“纯一无杂”,一定有其精美独到之处。反之,若是“白璧微瑕”,再好的东西,一旦有了瑕疵,总会叫人感到些许的遗憾。

爱的禀赋是有高低、深浅和千差万别的层次的。最高级的爱,可以说那是一种“纯爱”,又叫“无偿之爱”。像太阳的光热,是地球上一切万生万物赖以生长、活命的本源。如果没有了太阳,地球岂只沦入黑暗长夜,所有的生命也势必寿终正寝、沦入死寂!所幸,太阳的光热是无私的、无我的、不求报偿的,它的“爱”是纯一无杂的。

除了太阳以外,地球上也可以看到很多“纯纯的爱”。

释迦牟尼佛,他原本可以继位做国王,但是他舍王位、舍享受、舍生命,最后把他的心也舍给了众生。他对众生的“爱”:“其中众生,悉是吾子”,但是众生“虽复教诏,而不信受”!因此他老人家原本可以入涅槃,但他却不住涅槃、不厌生死,为了救度众生而行其慈悲大爱。

世间为人父母者,尤其是身为母亲的人,对子女的爱,也可以说是“纯纯的爱”,那是不求回报的“无偿之爱”。有一本《父母恩重难报经》的佛经,我们可以读读。它说,在父母的眼睛里,儿女永远是一个小孩子:“母年一百岁,常忧八十儿!”只要子女活得健康、活泼、快乐和幸福,做父母的就心满意足了;父母对子女的牵挂和爱心,真是恨不能把子女一个个都系缚在自己的裤腰带上。父母健在的人可以细心地去观察、去体会,应当可以发现这个事实。如果自己已是做了父母的人,那你更可以验证你对子女的爱,的确是没有任何条件的、是不求报偿的。世人有句俚语:“癞痢头儿子是自己的好。”在父母亲的眼中,再丑的儿女也是好的。以前的农村也有一句俗话:“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这些都可以说是“纯纯的爱”,是生命中最美好的成分。

不只是人,凡有生命的动物,大都有其纯纯的母爱。有些飞禽走兽,平时非常胆小害怕,但当它有了子女以后,为了护卫子女,有时竟敢向体积或力气大过它数倍的对手迎战!若是没有强烈的“爱”心,这是做不到的。

爱的禀赋是有些先天性的,或说是与生俱来的。试看有些人的聪明才智、智慧发明,在他自己看来是轻而易举的小事,但别人穷毕生的精力也学不会。这就像一位已经累积了上千亿的富翁,而一个做小买卖的人,每天只赚取一些蝇头小利,要想在这一生就赶上千亿富翁那么多的财富,不是说不可能,或许换个方式、再出现个奇迹说不定也做得到,但在一般人来说,就不能期待奇迹,必须按部就班,不可冒进、不能躐等,日积月累,功到自然成。比如修行成佛,要三大阿僧祇劫(阿僧祇劫是无量数,是超天文数字),试想:成佛要那么长的时间,简直是遥遥无期、茫茫无望嘛!但若有人邂逅到明师,得到了方法,别人三大阿僧祇劫方能成佛,他“一超直入如来地”,一生就成佛。一生就“大事了毕”的人,有是有,但极为稀有,何况“顿悟”绝非“顿修”,谁知他过去生生世世已经累积了多少的功力和功德?今人有句话“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最足以说明这个道理,因为成功一定得靠努力,耕耘才会有收获嘛!

用这么多的文字,说明一个人的禀赋是“天生”的。但是我们也应该知道,他这样的禀赋不是守株待兔或凭空得来的,他是多生多世不断地在修、在累积功德、在去恶扬善……经过长时间的努力才拥有的。所以,每个人从出生就不同,因为每个人的过去世就像马拉松赛跑似的,起跑点虽然相同,但时间越拉长,人与人的间距也越来越加大。凡是生来就禀赋敦厚的人,他的天性纯、本质好,“情”多“欲”少,从他天性中流露出来的“爱”心,表现出丰富的情感,好像有用不尽的活力!以他本有的优越条件,再加上外缘配合,很容易使他有所成就。但那可不是绝对的,有些人虽然禀赋很深厚,如果他不能够在“求精、求一”上勤下功夫,去陶冶、熔铸、净化,而让外缘的物欲逐渐渗杂进来,他的天性(灵明之心)仍是会被物欲蔽塞的。反之,禀赋浅薄的人,如果他肯下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功夫,肯“去人欲、存天理”,那么他的灵明之心最后也会脱颖而出,绽放出“爱”的光辉。

宇宙与人生同一真理,天理即是天性,天性即是人性,人性纯净之后便是天理。心物合一、理性一如、万物一体,宇宙与人生同源于“爱”的生机。一个人只要肯努力上进,绝不旁骛、堕落,到达天性纯一的时候,变化气质是绝对可能,成佛作祖绝对可望!

“爱”是天性,也是生命自然的本质,只要顺其自然地发挥,便是尽人之性、尽物之性,乃至天人合一。能够天人合一,便是生命的圆满。

三、人生的光明大道

人从一出生,在这个世界上,都有一条漫长的路要走,无论每个人做了些什么、成就了些什么,好的、坏的、善的、恶的……都是从他的起心动念发出行为以后所造成的“业”。过去造的业影响着他的现在,现在造的业决定着他的未来。

业的类别很多,在自己的“档案室”里经久不失、不坏,缘熟者开花、结果、受报。报应不一定是好、是坏,但在人生的过程中,因、缘、果会不期而遇。上智的修行人,他深信因果,所以他逆来顺受,而且不再种下不好的因;不明因果的人,于果上又种下了因,甚至像滚雪球似的越滚越大。

在《六祖法宝坛经》上,六祖惠能对大众开示说,自性变化甚多,迷人不能省觉!大致归类说:“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慈悲即是观音,喜舍名为势至,能净即释迦,平直即弥陀;人我是须弥,邪心是海水,烦恼是波浪,毒害是恶龙,虚妄是鬼神,尘劳是鱼鳖,贪嗔是地狱,愚痴是畜生。”一心十法界——佛、菩萨、辟支、罗汉、诸天、人、修罗、畜生、饿鬼、地狱,他们所不同的并非是外形,而是他们的心态。从这里就可以了然于自己既然生而为人,在人生的大道上应该如何走、朝哪个方向走。光明大道也不一定要做大官、当大亨,只要走得正、走得直、走得心安,便是应当走的“光明大道”!否则的话,当心因境造业,随业受报,利上加利,辗转下堕,那才是最愚蠢、最划不来的事。

人生的光明大道,其实就是世人皆知的光明磊落地做人。如果能光明磊落做人,那就一切OK!“仰不愧于天,俯无怍于地”,所作所为,人前人后,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是透明的、是无私心的、是廓然而大公的。如王阳明的“致良知、存天理、去人欲”,此心光明,所以死了以后,升天做天王去了!如关云长,义薄云天,赤胆忠心,死了以后,升天做天帝去了!

佛教中有不少佛弟子用静虑获得了大智慧,以坚苦卓绝的苦行净化了心灵,得到了对生命的大彻大悟,从槁木死灰中爆出了悲天悯人“爱”的火花,因而发下宏誓大愿:誓要将自己解除痛苦、烦恼的心得,告知所有陷在愚昧、无知、烦恼中的众生,使他们也能断除烦恼的纠缠,开创出一个快乐的理想人生!所以,许多得道的高人,他们证悟了人生的真谛以后,不住涅槃、不舍众生,发挥大慈大悲的大爱同情心,生生世世救度众生不疲、不厌……。

上述的人生光明大道,不要以为陈义过高,“彼既丈夫我亦尔”,“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只要有见贤思齐之心、不甘堕落之志,只要肯努力,就有成功的希望!

如王阳明的“致良知”,良知人人都有,是最好的一颗爱心,只要保有它、发挥它,人生绝对光明又通畅!如关云长的“义”,他那么大的义气我们学不来、做不到,但义是正正当当的行为、是应该,“不义”就是不应该。在日常生活里,自己的一言一行,甚至起心动念,都是正正当当的。我们应该有这个认知,而且也应该即知即行,每天在工作中对人、对事,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通过自己的良知,清清楚楚地辨别,总该知所取舍吧!

若能“致良知”而保有良知,于日常生活中行其所当行,不该做的绝对不做、断然不为,这便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修行(修正错误的想念、行为)人了。他不必入山结茅独居清修,不必烧香、打坐,不必磕头,不必吃斋……但是诸佛如来可以保证他会得道,因为他所走的便是人人应该走的“光明大道”!

地址:中国宁波市鄞州区百丈路183号 邮编:315040 电话:0574-87755337 / 87756555 传真:0574-87710602

版权所有 © 2016 七塔禅寺 QITA TEMPLE. 浙ICP备2020040969号 技术提供:和众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