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塔文著

首届“天台佛教”学术研讨会综述

发布日期:2018-02-06 作者: 张凯(宁波) 白玉凯(嘉兴)

2017年8月19日—20日,由宁波七塔禅寺主办,台湾南华大学宗教学研究所、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协办的首届“天台佛教”学术研讨会在七塔禅寺报恩大讲堂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山东大学、东南大学、苏州大学、浙江大学、宁波大学、中山大学、中华佛学研究所、南华大学、佛光大学、华梵大学等20余家海内外学术研究机构的近40位专家学者与会,收到论文32篇,围绕天台佛教特别是唐宋天台佛教的文献、人物、谱系、思想和实践以及天台与华严、禅净、儒道、《大乘起信论》之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以下大致按断代、人物分而论之。

1.智者大师研究

慧开的《未完成的<摩诃止观>?》认为《摩诃止观》的未完成状态揭示了智者大师的诠释观点,即教义只是修持的辅助,修行实践才是理解和证悟的核心,因此智者大师适时地遵循了圣默然。韩焕忠的《隋唐诸宗的老庄观》对天台、三论、华严、禅等诸宗的老庄观进行了梳理,指出对老庄思想的看法存在从批判到融通的思维转变。王征的《天台智顗视域中的小乘经论——以其对<成实论>的引用为例》以天台智顗如何引用与评价《成实论》及“成实论师”为例,揭示了有别于三论体系的天台佛教如何接受和吸纳小乘经论。侯广信的《<提谓波利经>对天台宗之影响——以智者大师为例》通过分析智者大师对该经的引用,探寻其对天台宗的影响。刘振的《试析智者“同体”义》分析了智者大师著作中的“同体”、“无主”思想及其在天台佛学体系中的位置。

2.唐代天台研究

(1)荆溪湛然研究:俞学明的《天台宗与<大乘起信论>——以湛然的引用为核心》分析了湛然从天台宗的立场出发对《起信论》的诠释以及知礼对湛然“随缘”、“不变”解释的吸收与发展。陈坚的《湛然大师:“将欲取正,舍予谁归?”》着重对作为天台九祖的湛然之功、湛然之思以及《金刚錍》、《十不二门》等著作进行了探讨。康特的《湛然“文字解脱”的观点》重点分析了湛然著作中“文字解脱”概念的哲学涵义与思想背景。正持的《湛然<法华三昧行事运想补助仪>之观行方法及对宋初的影响》探讨了《法华三昧忏法》的起源、湛然《补助仪》的观行方法与制作目的以及《补助仪》对知礼、遵式的影响。

(2)除湛然研究外,杨玉飞的《天台宗之东亚环流——以明空<胜鬘经疏义私钞>为中心》对日藏唐代天台僧明空撰《胜鬘经疏义私钞》的思想特点及其在天台宗思想史上的位置与意义进行了探讨,并借此来揭示天台宗的东亚环流现象。董群的《从宗密的道场修证仪看天台宗的影响》指出天台的止观学说和忏法在结构和具体阐述上对华严宗五祖、禅门菏泽宗传人宗密的《圆觉经道场修证仪》的深刻影响。

3.五代天台研究

黄夏年的《天台德绍与高丽佛教》首先介绍了德韶的生平,其次考释了《永嘉集》中关于“同除四住”经文的来源与高丽谛观的关系,最后指出天台宗在五代的重昌,除了得力于义寂的高名与学识、吴越王的鼎力支持外,作为其中穿针引线的天台德韶国师更是功不可没。张云江的《羲寂法师与宋初天台宗往高丽、日本求取教籍事略论》叙述了天台“中兴教观之裔祖”羲寂法师之简略生平及建设螺溪传教院的大概情况,并着重考证了由羲寂法师所发起的前往日本求取天台教籍的相关事迹。黄公元的《<宗镜录>与天台教及<法华经>——以<宗镜录>对天台教根本经典<法华经>的引用为重点》指出天台教及其基本经典《法华经》实乃永明延寿编集《宗镜录》的重要依据,《宗镜录》既是一部宗教贯通、禅台圆融的重要著作,也是一部弘扬“但说一乘”的《法华经》的重要著作。

4.宋代天台研究

(1)四明知礼研究:张文良的《四明知礼与<大乘起信论>》指出知礼的《起信论》观虽是自湛然以来的天台宗学者既有立场的自然延续,但由于知礼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思想背景与湛然等有很大不同,所以其关于《起信论》的立场又有自己的显著特色。张凯的《“山川异域,风月同天”——从东亚佛教视角看知礼与源信的天台佛学问答》通过分析知礼与源信“二十七条问答”的学问特点与所涉及的具体教义,揭示中日天台宗发展进程中的异同与互动,从一个侧面映射东亚佛教思想史的整体性展开。黄国清的《四明知礼<大悲心呪行法>之研究》指出知礼带起修学大悲忏法的功劳不可抹煞,后世的大悲忏法即在其忏本仪法基础上的简化改造。王晴薇的《四明知礼<修忏要旨>中所见宋代<法华三昧忏仪>之修持特点》藉由对《修忏要旨》的分析来探讨宋代天台《法华三昧忏》的修习,并说明知礼对《法华三昧忏》的批注如何被运用在当代《法华三昧忏仪》中。徐爽的《知礼的<修忏要旨>及其忏悔思想》以《修忏要旨》为主要文本,探讨了作为知礼忏悔思想核心的四种三昧、三种忏悔法、逆顺十心、六根忏悔及四悔法门等思想。

(2)知礼弟子研究:可祥的《南屏梵臻及其思想》首先对梵臻生卒年、迁住金山的史实及其主要弟子进行了详细的考证论述,在此基础上从修性离合说与“六即颂”显性具之理两个方面对梵臻的佛学思想进行了阐发。慈满的《净觉仁岳法师之交往》通过考察仁岳与当时僧人居士如台宗诸师、明表净端禅师、胡宿等的交往来阐明仁岳的思想贡献。

(3)慈云遵式研究:骆海飞的《慈云遵式的台净融合思想简论》认为遵式的台净融合思想以台宗的性具理论为指导,在为净宗决疑正名的同时,将净宗的义理思想与行持模式融摄到台宗的忏仪与忏法中来,从宗教修行与宗教实践的角度为台净二宗的融合指明了方向、奠定了基础。心悟的《刍议遵式大师<往生净土决疑行愿二门>修行实践意义》通过解读《往生净土决疑行愿二门》的思想内容,对当代净宗学人在修行中出现的弊端情况进行归纳与总结,指出其对当代净宗学人的修行启发意义。

(4)山外派及山家山外之争研究:吴忠伟的《“理毒性恶”议题与宋代天台“性恶”论之争》指出知礼与智圆所据之理论立场分别是客体性原则的“理”(性)与主体性原则的“心”,正对应于天台内部的实相论与唯心论两种因素。将天台佛学定位为“制度”性的“礼忏”之学,还是纯粹的“治心”之学,是山家山外之争的实质。韩剑英的《宋初慈光晤恩大师历史地位考辨》通过对宋元佛教典籍中各种晤恩记载的考辨,以晤恩历史地位在后人典籍中的变迁为中心,指出“宋初历史上的晤恩”与“南宋以后典籍记载中的晤恩”存在着人为的认识偏差。邱高兴的《孤山智圆的天台思想》从“智圆倾心天台缘起”、“智圆与知礼的辩论”、“智圆天台思想中的儒家元素”三个方面对智圆的天台思想进行了解读。郭朝顺的《天台宗山外派真心论与宗密思想关系之考察——以源清与智圆为主》认为山外派的真心论虽可能受到宗密思想的影响,但其自以为是禀持湛然思想而来,为我们提供了反思山家山外之争及天台宗与华严宗乃至禅宗之交涉的独特视角。

此外,张雪松的《唐宋天台宗谱系的建立与发展》讨论了《付法藏因缘传》的性质及由此形成的付法藏主崇拜,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付法藏因缘传》与天台宗西土祖师谱系构建的直接关系,以及天台宗祖师谱系中的“遥承”特色。此外也讨论了天台宗中土祖师谱系构建中的“炉拂相传”制度及其终止。林志钦的《天台宗法华三昧法门之历代实践情形》从史料与人物两个方面详细梳理了天台宗法华三昧法门的历代实践证悟情形。陈英善的《大慧宗杲对智者大师悟境之看法》从大慧禅师对智者大师悟境的理解探讨了其对智者大师所证法华三昧的肯定,进而探讨了其对智者大师所施设“空、假、中”的看法。静贤的《浅谈宋人笔记中的佛典记录——以<妙法莲华经>为例》以教外宋代文人的笔记为关注对象,通过“宋绶、夏竦背诵经文”、“王安石《字说》对佛典的吸收”、“黄山谷的前世法华缘”、“穷子喻的东方样板”等案例,分析了宋代士大夫群体对于《法华经》所持的普遍态度。白玉凯的《七塔寺内天台风——七塔寺与天台宗关系钩沉》对自唐建寺以降七塔禅寺与天台宗交流互动的历史风貌进行了详细梳理。

在学术总结部分,陈英善指出,这次学术研讨会成果丰硕,希望学者们会后进一步挖掘天台理论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张文良强调,要以此次研讨会为契机,不断挖掘新的文献,探索新的方法论,放眼东亚,让天台研究有更新的突破。黄国清期待学界与教界加强协作,资深学者带领年轻学者,多培养新秀人才,加强对汉传佛教学理与实践的研究和交流,推动中国佛教的现代化、国际化。七塔禅寺住持可祥法师认为,本届天台佛教学术研讨会是学界前辈与中青年学者、佛教界与学术界、两岸学术界交流互动的重要平台。会议层次高,主题鲜明,内容丰富,气氛活跃,效果良好。此次研讨会的成功举办,必将推动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天台学的研究也将会受到越来越多的海内外学者的重视。七塔常住将会继续举办以天台佛教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使天台佛学发扬光大。

本届天台佛教学术研讨会是七塔禅寺“文化兴寺”建设的一部分,旨在呈现天台学研究的前沿动态和最新成果,增进佛教界与学术界的联系和互动,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更好地传播天台哲学思想和实践理论,提高天台佛教的影响力。

(作者张凯,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讲师;白玉凯,中共嘉兴市委党校讲师。)

(原载于《世界宗教研究》2017年第5期“综述”)

地址:中国宁波市鄞州区百丈路183号 邮编:315040 电话:0574-87755337 / 87756555 传真:0574-87710602

版权所有 © 2016 七塔禅寺 QITA TEMPLE. 浙ICP备2020040969号 技术提供:和众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