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塔文著

李叔同先生出家之遐想

发布日期:2018-02-06 作者: 七塔禅寺

李叔同先生当年离别娇妻幼子,放弃声名财富,毅然皈依佛门,无疑是一段脍炙人口的千古佳话。然而,每当读到与先生有着刻骨爱恋的妻子,伤心欲绝地携带幼子千里迢迢从上海赶到杭州,寻遍所有寺庙找到先生的下落,却连寺院门都没能进去,无助的对着紧闭的大门悲伤地责问:“慈悲对世人,为何独独伤我?”以及他们在西湖边见最后一面后,妻子怀抱幼子在岸上失声痛哭,而先生头也不回地乘舟远去时,总不免落寞惆怅和略觉美中不足的遗憾。当然,我知道,我们普通人是无法理解李叔同先生坚定的道心和深远的境界的。但是,我仍然痴痴的在想:

如果先生能先度自己的妻子,使她能够逐步懂得佛法的道理和真谛,从而一心信奉佛教,然后自己再去出家,肯定就能取得她的理解和支持,这样是否就少了这些痛苦,多了些许慈悲,不就更加圆满完美了吗?

尽管“爱欲为诸苦之本”,“众生欲脱生死,免诸轮回,先断贪欲及除爱渴。”然而,学佛修行是一个需要“三大阿僧祇劫”的漫长而艰苦的过程,一切的不足和恶业,都需要逐步的完善和克服,任何操之过急违背修行规律的做法,都会适得其反甚至可能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不好的影响。如果先生能再晚一些时候出家,安抚好家人,是不是更好一些呢?

佛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否也可以这样理解:一个人如果只顾自己学佛修行,而不考虑别人的感受和社会的反应,是不是心也就有所住了呢?要有“求一切智,无非时求”的精神,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周围的人们沐浴到佛法的光辉,感受到佛的温暖、宽容和慈悲,不能因为学佛修行而让任何人感到不适。佛出家前不也是为了满足父亲的愿望,不让父亲痛苦而结婚生子之后,再隐入山林修行的吗?如果先生能再忍一下是否就两全其美了?

斗胆议论先生,实在大逆不道,敬请同参赐教!

山东单县:徐志平

【编者答复】

您的想法是人之常情,也体现了“人间佛教”的生命关怀精神,值得肯定,本无可厚非,只是用在作为一代祖师的弘一大师——李叔同先生身上不太合适。李先生出家前多才多艺、风流倜傥,因属于大根大器,一旦接触佛教,发现其价值,触发宿缘,大机大用,当下慧剑斩情丝、顿断世间情缘,全身心皈向佛门,从绚烂归于平淡,安然过起了枯寂断欲的苦行僧生活,体现出与往古祖师大德同一无二的超然风范,也彰显了他在佛教尤其是律宗领域能够取得卓著贡献的奇才特质。小舍小得、大舍大得,非凡成就由具有非凡人格者所创造,对此不能用世间常情来要求李叔同先生——弘一大师。

纵观佛门历史,佛教的创立者及其后继高僧大德都具有李先生这种超然“顿断”的风范。试想一下,悉达多太子当年要是只为取悦家人、必先征得亲人的同意后再外出修道,可能永远不会有出家机会,就不会成佛、不能成就后来的佛陀圣教的辉煌伟业。在佛教中,出家即为了断世情、一心修行,其本义为出尘、出烦恼之家,“乃大丈夫事,非将相所能为”,十分神圣,非常难得,只有多生长久积功累德才会有此殊遇!家族中若有人发心出家,整个家族都会获益,所谓“一子出家,九族生天”!但中华传统思想一向以儒家为主导,对佛教徒辞亲出家的行为视为“不孝”,世俗家人一般也反对亲人出家。佛门高僧都是背负着不尽世间小孝的“罪名”,以“立身行道”为亲族成就了出世间大孝。如果当初他们都纠结于世缘,担心亲人伤心难过、怕给亲人带来痛苦而不能顿断亲情缠缚,那出家修行就只能成为梦想,自己无缘承担如来大业、成就法身慧命,最终会遗憾终身,佛教也会因缺少传人而难以流传至今。

就出家而言,亲情障碍中,色欲情缘缠缚之力最强!故夫妻感情、男女关系更在决断之列,“情深必堕”,不能含糊!虽然古时有大迦叶伉俪、近现代有虚云老和尚伉俪那样名为夫妻、实为道侣者一起出家行道的故事,那实在是凤毛麟角,非大根机者不可效法。如果等把妻子配偶先行度化、使其信佛学佛后自己再出家,就不知要耗费多少宝贵时光和精力,最终结果也未可知。当知“南阎浮提众生,其性刚强,难调难伏”,若对方一直冥顽固执、不受佛化,则如之何?学佛成佛固然是旷劫长久之事,但若因配偶家人的牵缠而不能入佛门着袈裟,错失成为“法王座下大丈夫”的千载难遇机缘,空过此生,悔之何及!既然已经认识到爱欲之苦、修佛之乐而发心出家,就要快刀斩乱麻,不可瞻前顾后、藕断丝连!当知“人命在呼吸间”,一口气不来即成隔世,千万珍惜此难得的人身,藉此修证法身慧命,不可蹉跎岁月!如果生性多情重情,难舍情欲、难断情缘,最好不要寻求出家,可以选择在家学佛做居士,与爱侣一起建设佛化家庭更合适。汉传佛教要求僧人出家前必须断情缘、了俗缘,只要家人生计不存在问题就要全然放下,此后不能再有情感情欲方面的交往。在这方面,二者不可兼得,“不负如来不负卿”的双全法是不存在的。

当然,出家目的不是绝情,是为了断世俗情缘,同时要广结出世法缘,以度无量罪苦众生。其中情缘是染污的,法缘是清净的;情缘是自私排他的,法缘是无我利众的;情缘是缠缚牵绊,法缘是超越升华;情缘空间狭隘,法缘心量无限。历来高僧大德虽对亲人亲族显得冷漠薄情,但对他人、对众生具有满腔热忱,有着“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慈悲情怀,常愿将自己出家修行的功德悉数回向尽虚空遍法界一切有情众生(此“众生”自然包括自己此生乃至过去生的所有亲人),由此圆满了世出世间的亲情孝道。就此而言,李叔同先生能够顿断亲情、毅然出家修行,最终成为一代大师(重兴南山律宗第十一代祖师),是佛教大慈大悲精神的表现,是佛门高僧“情到深处似无情”的写照!

总而言之,对佛门中的事,应该用佛法的观点与立场来解析,如用世间常情来评判,难免会造成偏颇、有失公允的。

地址:中国宁波市鄞州区百丈路183号 邮编:315040 电话:0574-87755337 / 87756555 传真:0574-87710602

版权所有 © 2016 七塔禅寺 QITA TEMPLE. 浙ICP备2020040969号 技术提供:和众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