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塔文著

《金刚经》讲录(连载十七)

发布日期:2018-05-24 作者: 道源法师

究竟无我分第十七

(续上期)

庚三、征起转显

“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这是完全用来解释如来法身的。“诸法”就是一切法,一切法缘生则生、缘灭则灭,无有自体;如来的法身于一切法里面,却如如不动,不随诸法生灭去来。因为如来法身的本身是不生不灭、无来无去的真如理体,故说“如来者,即诸法如义”。

佛称为如来,这个“如来者”,即是诸法中,如如不动义。佛的法身也就是这个真如理体。一切万法有生、住、异、灭四相的变迁,但真如理体却如如不动。真如是个理体,真者不虚,如者不变异,这个真如理体,一切法都依它随缘而生起的。真如有两种义理,一种是随缘义,一种是不变义。它本体不变,却能随缘,现起一切法,随缘生起一切差别法相,但是它能随缘不变。一切法相千差万别,有生、住、异、灭,但真如本体却永远不变动,这就是真如的不变义。“如来”,他所证的法身由真如而得来的,故名如来。

拿个比喻来解释,譬如黄金,它本质不动,但能随缘制成庄严器具,你欢喜把它造成金项链,它就变成金项链;你欢喜把它做成金戒指,它就变成金戒指。形相虽有差别,黄金的本质却如如不动。那个金戒指的差别相,是随缘生出来的,但是黄金的本质(本体)在随缘中并没有变动、并没有变异。因此我们知道,黄金的本体,它具有随缘不变、不变随缘的妙用。真如是一切法的本体,跟黄金本体一样,在一切法中能随缘不变、不变随缘。这样一比喻,道理就比较容易懂。

《金刚经》这里所指的“如来”,就是法身如来,法身如来就是这个真如理体。真如理体在哪里呢?就在这一切法上,它就是一切法的本体。真如理体虽然随缘、生出一切法,但是它有一个不动的本体,这就是真如,佛的法身就是这个真如理体。这法身如来怎么解释呢?从真如而来,故名如来。我们懂得了黄金、真如本体的道理后,由此我们也知道,如来他是来而不来,来无来相,所以如来法身也没有来去。下面经文会说到“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你证得法身,他没有个来、没有个去,所有的来是由真如而来,你成佛,证得了法身,就是证得了遍在一切法中的真如义理、证得真如法的理体。这就如《楞严经》上所讲“即一切法,离一切相”。“离一切相”在哪里离?就在一切法上离。如来的法身在哪里呢?他法身遍一切处,遍一切处就是遍在一切法上。但是你一执著法相,法身就现不出来了。你用般若智慧把法相观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就是“即见如来”,见到这个法身如来。

这么样的征起,再加以解释,释迦佛授了成佛之记,为什么没有一个能得之心、没有一个所得之法呢?因为授成佛之记,一定要成佛,一定要证得法身如来。证得的法身如来,就是证得这个真而不妄、如而不变异的真如理体。真如理体上,哪里会有这个“能”、会有这个“所”呢?哪里会有个“能得”、有个“所得”呢?

下面就是解释这个道理。“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有人言”,这个人,就是权教大乘菩萨。凡夫根本不知道说这个话,二乘人也不知道这个成佛是怎么成的。权教大乘菩萨,他是学大乘法的,他知道,但是他著相,他说如来“有所得”。“若有人言”就是指权教大乘菩萨,他们在说:如来是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要是当时如来没有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话,他又怎么能授成佛之记呢?这个道理也难怪权教菩萨会这么认为,因为佛为了方便接引权教菩萨,应他们的根机,也曾经为他们说这个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有所得,佛说“有所得”,是为了引导他们产生希望心,他们才会去求这个菩提法嘛!

可是到了现在,这第十七分是要讲最上乘法了。须菩提!实实在在没有个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句话,佛讲了两遍,连须菩提讲,就三遍。须菩提说,依他所解悟佛说的义理,佛在然灯佛所没有个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也给他印证说:“如是,如是!”佛再接着说:“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为什么说了再说?这是释迦佛悲心过切,要我们学实教大乘。学最上乘法的人,在我们心里头,绝对不可以存有一点怀疑的念头,分别佛究竟有所得呢,还是无所得。你存有这个怀疑心,这就表示你不了解实教大乘的道理,或者你只了解到有所得而不可说,这样你还是没有了解透彻。

“实实在在没有个法可得”,这句话佛说了再说,就是为了让你把那个“偷心”死尽,死尽偷心。这个“偷心”就是想偷人家财物的那个心、做贼的那个心。他为什么要偷人家的钱财、偷人家的东西呢?因为他有个贪心在。你要是贪图有个菩提法可得,这就是你还存有贪心。这个贪心还不是跟那个做贼偷人家财物的那个偷心一样吗?偷心不死,偷心死不尽,那就是“但有一些些,便有一些些”,你心里就永远不能空无所住,心不能空,一定会被境界所转。

所以一定要“实实在在没有个法可得”,这样子你将来才能受成佛之记,这不就是你也有份、我也有份了吗?要是你心里头有一个偷心,就会“有能”“有所”;有能有所就永远不能受成佛之记。何以故?因为有能有所,就是有个执著的分别心在。一有分别心,又怎么有资格成佛呢?落入分别执著,就是个凡夫。二乘人他空了一半,我空了,法不空,还是个分别心。他为什么法不空呢?因为他还是有个法执的分别在。所以说,你学菩萨道,到了这个阶段,你还有个“能”、还有个“所”;还有这个“能”“所”的执著,你就永远不会受成佛之记。佛的慈悲心重,所以才说了再说。

这下面,佛就再进一步地加以解释。

庚四、结示中道

“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

“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句话,释迦佛说了两次为须菩提印证,印证以后,他已经深解佛所说的义趣。但是佛又恐怕我们这些末法时代的众生不明白,所以说了再说,还是担心我们不明白,这就再加以解释:“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释迦如来在然灯佛面前受了成佛之记,“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个深奥难懂的义理,佛恐怕众生一时转不过来,恐怕众生起了疑惑,而错认为无法发心、无法得记、无法成佛,由这一个错认而陷入在断灭空里面。为了遮断这个疑惑,所以再引入中道实相,故说:“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如来所得的这个菩提法,“于是中”(“是”就是指菩提法),于菩提法中是无实无虚的。他所得的这个菩提法是个平等真如之理,也叫实相之理。实相也就是真如,名字不一样,义理是一个。真如实相是个平等之理,你不能说它实实在在“有”,也不能说它实实在在“无”。你说“有”就“实”了,你说“无”就“虚”了,这样就不是平等之理了,这就变成不平等了。

这个“无实无虚”,就是《心经》上的那一句:“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句经文,就是真如平等之理。这个真如平等之理,在圣不增,在凡不减。你得到了菩提法,那个真如平等之理是不是增加了?没有增加。不要说证到八地菩萨没有增加,就是成佛了,也是没有增加,永远是不增的。在凡夫分上,是不是减少了一部分?并没有减少。如果减少了,就是个可坏之法;如果是可坏之法,我们永远成不了佛。现在我们虽然流转生死,此道来彼道去,受苦无穷,但是我们的真如理体从来没有减少过一点点。因为真如理体它不变动,所以才说它在圣不增、在凡不减,在圣位上它没有增加一部分,在凡位上它也没有减少过一部分。

这个不增不减的真如理体,就是“无实无虚”。为什么说它没有增?因为它是“无实的”,没有一个实实在在的法可得;同时它也是“无虚”的,所以也不会减少一点点。为什么?前面说过:“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因为真如理体,它没有一个实实在在的色相可得。别说凡夫法,就是一切生灭有为法,都是虚妄的,连化身佛的三十二相好、报身佛的无量相好,还是虚妄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的。为什么呢?真如理体上,它没有个实实在在的相,因为它虽是“无实”,同时也是“无虚”的。“虚”是没有了,叫做“虚”。

真如理体它不落于断灭。什么都没有叫断灭。但是真如理体不是这个样子的,所以下面佛才说:“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这个地方是要我们彻底开悟,要我们能够悟到一切法,它没有一个实实在在的法可得,因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能够了解虚假的假相,你才能悟到真如理体的真相,这样子就能了解“一切法皆是佛法”的道理了。就如《心印疏》上所引证的:“青青翠竹,总是真如;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你看见“青青翠竹”的境界,它就是真如理体的映现,你看见了“郁郁黄花”,它就是实相般若的映现,所以一切法都离不开真如理体的变现。

换句话说,假使你不懂得“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的道理,那么,你所说的佛法也不是真实的佛法了。这怎么说呢?你好不容易发了菩提心,要修道成佛,这个发心的确是难能可贵!因为那些没有闻到大乘佛法的人,他不知道怎样来发菩提心的;或者虽闻了大乘法多年,有些人还是不发菩提心;或者发了菩提心,他没有真实地发心说要修成佛道。这样一比较,你不是比这三种人幸运、难能可贵多了吗?你发了要成佛的心,虽然是难得可贵,但是你一著相,你发的菩提心也不是真实的菩提心了,你所求的佛道也不是真实的佛道。这又怎么说呢?因为你一著相,这就成为分别妄想心。有了这样的妄想心,又怎么能成佛、怎么去证菩提呢?

所以说,你要是不懂得“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个道理,你学的佛法也不是真正的佛法。你要是懂得“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个道理,又不落入断灭空,“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那你成佛快了。因为你见到的如来是法身如来。法身如来在哪里呢?“诸法如义”就是法身如来。一切法都是真如理体,一切法都是如来的法身,这叫“一切法皆是佛法”。你看见青青的翠竹与郁郁的黄花也是佛法,佛法遍满整个真如理体。就像苏东坡开了悟所说的:“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他住在山上,夜里幽静得很,他打坐修行,听到山边小溪的流水哗啦哗啦地在那里流着,忽然开悟!悟到那就是如来在说法,溪水的声音无非是如来的“广长舌相”在那里说法。早晨起来,看见山林青翠的景色,就悟到了这是如来的清净法身,这就是他悟入“一切法皆是佛法”。听见溪水,溪水是佛法;看见山林青翠的景色,就悟到这就是如来的清净法身,这就是悟入“一切法皆是佛法”的境界。

你如果明白一切法“无实”,则“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法“无虚”,则“一切法皆是佛法”。从这个地方你就不难明白,为什么如来所得的菩提法,它实实在在无所得:因为有所得就有实实在在的菩提法,而“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它是“无实”的,所以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因此它没有一个所得;虽无所得,但它不落于虚无、不落于断灭。你明白这个道理,就能悟到“一切法无所得”的究竟真相了,这样就能把法执空掉。法执空了,反过来,就可以看见“一切法皆是佛法”了。

为什么呢?因为你所悟的法空不是断灭空,它是真空。真空不空即是妙有,这样子,这“一切法”都变成妙有了,这个样子的“一切法”就不是凡夫执著的“一切法”了,也不是二乘落在法执上的“一切法”了,这个“一切法”是透过了“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的道理,转过身来所悟入的“一切法皆是佛法”。这里的“一切法”,就如同《华严经》所讲的“一真法界”的境界一样(“一真法界”就是真如实相,真如它遍一切处,遍一切处它都是“一真法界”)。这时“一切法”与“一真法界”已完全融为一体,这就是真空妙有的境界。你修行到了这个地步,就可以“行也禅,坐也禅,语默动静体安然”,一切处、一切时都是你的清净法身了。这就是你悟到了“一切法皆是佛法”的境界。

这下面讲的就是再总结归于中道,在科文叫“结示中道”。

“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这段经文,在《金刚经》上来讲,叫三连句。佛说的一切法包括什么法都有,凡夫法也有,圣人法也有。因为他还在凡夫法里面,所以才要去转凡成圣;因为有圣人法,他才去发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呢。说到这个地方,一切法都有,是有个菩提法可得,又怎么说无所得呢?又说“即非一切法”呢?因为一切法无实,所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法无虚,所以“一切法皆是佛法”。一切法皆从因缘生,因缘所生法无有自性;无自性则当体即空、即有、即中道。

“是故名一切法”:是名佛所说一切法真实相。所以佛说:“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这个即空即有的道理,就是中道第一义谛。

讲到这里,把“得记离相”这一科讲完了。我们修行用功,一定要离相才能降伏妄心,所以这一科讲“得记”也要离相。

这下面第二科是讲:感得的果报要离相。

己二、感报离相

“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即为非大身,是名大身。”

“人身长大”是假藉他来作譬喻而说的。须菩提已深深地悟解了法身无相的义趣,故马上说,如来说“人身长大”,只是一个假相,“即为非大身”:只是假名“大身”而已。“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佛只说到这里,须菩提没有等佛说完,就接着说:“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即为非大身,是名大身。”

讲到这里就是说明:感得的果报也要离相。感得的果报,就是“大身”相的果报,“大身”相就是报身佛。佛三祇修福慧,百劫种相好,有如是因,感得如是的果报,得了一个世间最高的“大身”的果报。这个报身佛的相好,你不能执著这个相。因为在“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的立场上来看,哪里会有个报身佛的相可得呢?

下面说明,为什么须菩提没有等佛说完,就接着说明原因。因为在第十分中的经文,世尊也说了这么一段:“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所以在这里,须菩提一听佛又说这个话,不等世尊说完,他就接着解释了。

“须菩提言”:须菩提说。“世尊!您说的那个‘人身长大’,即为非大身,是名大身。”您说“人身长大”,那个相当体就是空的。为什么呢?因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哪里有个“大身”之相可得呢?既然“大身”之相不可得,那么又怎么会有个报身佛的相呢?这个报身佛的相,他是为地上菩萨而示现的,但是到了成佛了,就没有两个身相。所以佛与佛,没有彼此身相来互相见面。因此佛说报身的“大身”之相,当体也是空的。

“即为非大身,是名大身”:这个“即为非大身”就是指着上一句“大身”之相,他当体即空;下一句的“非大身”就是法身。法身是没有数目字可以形容的,这样的“大身”才叫做“非大身”。这个“大身”不是对“小”说“大”的那个“大身”,而是指着法身,法身才是名“大身”,才叫做“真大身”,须菩提已经悟到这个地方。这就跟前面解释“一切法,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的道理是一样,只是名词不同,义理的解释方法是一样的。“佛说一切法”与佛说报身佛的大身,以及“即非一切法”与报身佛的身相当体即空“即非大身”,还有“是名大身”与“是名一切法”,都是一样的道理。按中道第一义谛的道理说,他即空即有。因为你执著报身佛的相,他有个数目字可以形容;可是如果有个“大”有个“小”,那就不叫“大身”,必须要“非大身”,才“是名大身”。这叫感果离相。你成了佛,不但化身佛的相不可执著,连报身佛的相你也不能执著,这样你才能证得法身,这叫做“感果离相”。这下面要讲“修因离相”。

现在讲第三科“己三、修因离相”,再分两科:“庚一、承前总以例明”,就是承着前面的经文,总加以比喻来说明;“庚二、约事别为遣相”。

己三、修因离相(分二)

庚一、承前总以例明

“须菩提!菩萨亦如是。”

这一段经文的道理,前面的经文也已经解释过了。假如你有我等四相,你就不叫做菩萨。这个地方再提出来说,就是承着前文的道理而来的。

“须菩提!菩萨亦如是”:你度众生要把它会归中道,那你才叫做菩萨。“菩萨亦如是”,就是菩萨所行的一切,应该是这个样子的。应该怎样呢?要如经上所讲的:“佛说一切法,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佛说大身,即非大身,是名大身。”你应该懂得这个三连句的道理,要把它会归中道,这样你才叫做菩萨。从这样的经文上,我们可以体会到,佛也是要一切菩萨会归中道。

庚二、约事别为遣相(分二)

辛一、约度生遣相

“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即不名菩萨。何以故?须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若作是言”:假若你这个菩萨,口里这样讲,或在心里动这个念头,都叫“若作是言”。“作”什么“是言”呢?“我当灭度无量众生”:我应当普度一切无量的众生,并把他们全部灭度。“即不名菩萨”:这样一来,你就不叫做菩萨了。

这个佛法它高就高在这里,我一再地说这个道理,目的就是要启发诸位向上学习!在我们这个社会,有那么多的人,但是我们可以算算看,到底有多少人能有这个福德因缘碰到佛法呢?碰到佛法又能深入,再而如法受持,可真是不容易!而且又是受持大乘法门,发菩提心,行菩萨道,那更是难得了!至于又能发心出家、兴隆三宝、住持佛法、续佛慧命的人,那更是少之又少!出了家发大心,深入经藏,弘扬佛法,行菩萨事业,放下自己,成就他人,那更是难得中的难得!因为行菩萨道最大的障碍就是我执。有我执在,你行菩萨道一定行得不会圆满,不能全心全力无条件地去平等利益众生。所以佛才说你有我等四相的执著,你就不叫做菩萨了。佛法高就高在这里,你“作是言”:“我应当灭度这些无量的众生,我要普度一切的众生,众生虽是无量,我也要统统把他们灭度。”那你就错了,这样一来,你就不叫做菩萨,你只能叫做凡夫。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凡夫是著相的。讲到这里,也许有人会觉得奇怪。奇怪什么呢?那个人好不容易发了菩提大心,要度无量众生,怎么他不叫做菩萨呢?下面就是解释这个道理。

“何以故?须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这一句经文彻底地给你解开这个疑问。为什么呢?因为你执著你是个菩萨,你就错了。站在真谛上讲,一切法都是不可得的,有所得就空不了执著,所以菩萨法哪有不空的道理呢?你执著“我要当菩萨”,那你不是大错了吗?行菩萨道的菩萨,不但要空我执,还要空法执,空则无执。你还执著菩萨法,不把它空掉,不空就落入我等四相中。所以实实在在没有个法,名叫做“菩萨”。何以故?因为这是根据一切法不可得的道理。

“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这个“一切法”,就是指前面那个三重四相、取著法相的那个法。你学菩萨,就要破法执,在一切法上都不可以有我等四相。你要度的无量众生,都是你所灭度的对象,如果你一执著你是能灭度者,这个能灭度者就是个我相,你所灭度的就是人相,“能”“所”的差别就是个众生相,你念念执著就是寿者相。因为菩萨他我执要空,法执也要空,这样他才能成佛,所以他不能执著这个我等四相。是故佛才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所以你要当一个真实菩萨,一定不能执著能度所度的法相,在修因上也要离相。

前面所讲的就是修因离相。菩萨修六度万行,必须修因,要修因就要去度众生,就要庄严佛土。前面“辛一、约度生遣相”,讲明了你要去度众生,就要“遣”这个度众生的相(“遣”就是“离”的意思)。菩萨要去度众生是应该的、是对的,但是你要远离度众生的相,所度的相要离开,能度的相也要离开;离开了你就不会生执著,这样你就能把我等四相空掉,也能把能度所度的法相空掉。

现在这下面是讲“约严土遣相”,就是菩萨修因,集无量功德,修六度万行,他要来庄严自己清净的佛土。菩萨去庄严佛土是应该的,但是你不能著相,一著相就错了。下面就是讲到菩萨在庄严佛土上,也要远离著庄严佛土这个相。

辛二、约严土遣相

“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若菩萨作是言”:假使你这个菩萨口里这么讲,或是心里动这个念头说:“我当庄严佛土。”

“是不名菩萨”:那你就不叫做菩萨了。

“何以故?”为什么呢?

“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佛跟权教菩萨说:你要修六度万行,你就要修诸功德,去庄严成佛的因地——实际上也就是庄严你自己的清净佛土。所以,你不要以为你现在利益众生,只是利益别人而已,实际上你利益众生就是利益自己。这个道理很深,因为大乘菩萨是以利他为自利。有一天你成佛了,你的清净国土由哪儿来呢?就是你在因位中庄严出来的。这是为权教所说的法。讲到实教大乘,就是对最上乘的根机,这就说到中道第一义谛的修行法,他是不离一切法空的道理而说的。既然一切法空,所以六度法当体即空。当体即空,才能远离我执与法执的执著,这才是中道的庄严。意思就是说,你每天修六度万行,在庄严佛土,你每天都没有著相。这样的修行,才能一方面降伏著相的妄心,一方面又能庄严成佛的因地,另一方面又能安住真心,所以说这才是中道第一义谛的庄严。

“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因为二乘人只通达无我,他还有个法执在。这个大乘菩萨不但要空去我执,还得空去法执,才能叫大乘菩萨。你把这个道理明白了,再把它会归中道第一义谛,这就叫做“通达无我法者”。要你“通达无我法者”的道理,不是叫你执著在我、法二空上,是要你反过来把它会归于中道第一义谛上。意思就是说,我虽度众生,但是不去著度众生的这个相;我天天虽在度众生,天天修六度万行、修一切功德,但我不去著这个六度万行的功德相,我还是照样每天地修下去,这就对了。“如来说名真是菩萨”:如来说,这个才名为真实的菩萨。这可不是容易当的。但是你只要通达了《金刚经》的道理,把它会归于中道,这就不会难当了,这样你就能成为一名真实的菩萨了。这里所分析的道理,是针对前面“‘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即不名菩萨”、“‘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这两句话说的。那么要怎样才能叫做菩萨呢?你要“通达无我法者”的道理,又不会落在断灭空上,照样地去度众生、照样地去庄严佛土,这样你才叫做真实菩萨。

我们研究《金刚经》,要把这段经文的道理研究熟了,还要把它会归到自己心里。你心中真正地通达了这个道理,那么,你才是真正懂得学大乘佛法,才能把大乘佛法学好、修好。不然的话,你不是落在凡夫的著相这一边,就是落到二乘的偏空那一边。

讲到这里,第十七分讲完了。

地址:中国宁波市鄞州区百丈路183号 邮编:315040 电话:0574-87755337 / 87756555 传真:0574-87710602

版权所有 © 2016 七塔禅寺 QITA TEMPLE. 浙ICP备2020040969号 技术提供:和众互联